而其开辟突进的关键,是在于道的本质内容的自觉,通过此自觉开辟了一个精神的领域,这就是孔子所立的仁教。
至道之大形,隆礼重法则国有常。(《荀子·王霸》)这里把王道、霸道作为治国安民的上下之策,说明荀子尽管给霸道以适当的肯定,但他并没有把霸道与王道并列起来,王道为上,霸道为下,二者的主次关系是清楚的。
礼在古代是普遍适用的社会规范体系,是一个道德与法律、道德与信仰、道德与哲学、道德与政治等交错重叠的网络状结构体,礼治在中国传统治道当中起着巨大的而全面的社会整合作用。五霸先事而后兵,故兵莫强焉。这里的君子,是指贵族统治者,说他们念念不忘德与刑,分明是主张德刑并用,以德为主是治国之上策。历史完全是一个从德到力的退化过程。(《荀子·儒效》)《书》者,政事之纪也。
(《荀子·议兵》) 荀子描述兼王霸之治说:其耕者乐田,其战士安难,其百吏好法,其朝廷隆礼。礼流而为法,故礼家流为法家,故荀卿之门人李斯、韩非皆流而为法家也。因此,遂有人说,中国在以往只有治道而无政道,亦如只有吏治,而无政治。
若夫论一相以兼率之,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乡方而务,是夫人主之职也。因此,二者的适用范围是不同的,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霸。怎么才能做到呢?他举舜的事例说明统治者应该像大舜那样,先有仁义之德,再以自己的德行感化、教化(养)老百姓,使他们心服,而不是首先要求老百姓如何如何,这样,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善教天下者,止于尽德而已。他吸收道家天道自然说,提出了自然之天,认为天看起来好象复杂而神奇,其实是无意志、无目的的,但它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而运行变化,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天不能任意降人以吉凶祸福,天道不能干预人事,人类社会的治乱只能从社会自身去寻找。统计《荀子》一书,称后王的有12处,称先王的有14处。他批评名家学派惠施、邓析理论的最大缺陷就是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还对略法先王的俗儒提出尖锐批判,并指出孟子就是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荀子·非十二子》)的俗儒。[45]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第236-24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荀子·王制》)。[44]孟子侧重从超越性的政治理念层面看问题,所以把王霸对立,尊王贱霸。故近申商者其皮毛,而符合孔孟者其神髓也。故曰:仁、义、礼、乐,其致一也。
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荀子继续说: 故厚德享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尚贤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养之、长养之,如保赤子。
《礼记·乐记》中强调: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性,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荀子的王霸并用最能显示他思想的本质特征,童书业认为:荀子的思想通过韩非、李斯,颇有影响于秦朝的政治,而汉朝的制度有许多是继承秦朝的。
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故可以霸而不可以王。(《论语·子路》)这是说实行礼义道德的教化尽管短期内难见成效,但时间久了,就会克服残暴,免除刑杀。[40]钟肇鹏:《孔子研究》(增订版)第31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若是,则一天下,名配尧、舜。可见,孔子意识到:虽然宽则得众,但是,政宽也有它的缺点,道之以德也有它在功能上的不足,这就是政宽则慢。广大悉备,而不固为固有者,其唯三皇乎?是故知能以道化天下者,天下亦以道归焉。
(《论语·季氏》)可见,孔子所谓有道,就是欲恢复由王来行礼乐征伐之权的道,也就是礼治。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
对此,司马迁说的明白: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吕氏春秋·先己》:五帝先道而后德,故德莫盛焉。
荀子的礼法并用是有区别和侧重的,礼法实质上分属两个不同的政治层面。[39]张京华:《儒家思想的转变:荀子和韩非》,孔子2000网站。
廖名春则综合了诸家之说,认为,主观上的法古,客观上的重今,这使荀子法后王说所具有的双重意义。(《史记·秦始皇本纪》)汉初儒者陆贾《新语·明诫》:治道失于下,则天文应于上。这就明确指出把能不能效法和遵循三代的礼乐法度看成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天和人各有不同的职能: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他在孔子天人观念的基础上更有所发展,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吾民之恶我甚,则日不欲为我斗。
另一方面,统治者也要率先垂范,时其事……风俗以一,这之后,如果还有背离风俗,不顺政令、忤逆长上的歼民,便可绳之以法,大刑伺候。范雎问荀子入秦何见时,荀子首先指出秦国的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等有利的自然条件。
这样,孟子将霸、王作为两条对比鲜明的治道方略和统一天下的途径提了出来。[34]这一点对宋儒影响甚巨,相继信奉并阐发之。
王者之制即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君子者,法之原也(《荀子·君道》)。[53]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新世纪的发展挑战:2020年的中国》说,在2020年,中国可能有两个前景,一是中国僵化症发作,中国依然是低收入的国家,农村地区的极度贫困将会增加,城市也会出现贫困,落后省份只有在遥远的将来才能消除贫困,穷人和名流共同生活在城市里,名流左右法律和制度为自己服务,城市成了火药桶,外国投资减少,贸易摩擦和报复增加,国际贸易陷入困境。如《左传》所载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叔向写信反对。
[35]童书业作过类似的解释[36],刘泽华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王、霸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提出来了,其后孔、墨也都使用过王、霸概念。法是靠人来制定的,人的善恶决定了法的优劣。
(《论语·子路》)上好礼,则民易使也。[13]诸子百家见解各异,但其立论的归宿都在论证治道。
[④]牟宗三:《政道与治道》,《政道与治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页。针对法家一断于法,不能尚贤的缺陷,荀子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更系统的理论阐述,他从王者之人、王者之制、王者之论、王者之法四个方面提出圣王应该具备的条件。